二巯丁二钠

药品首页

药品详情

二巯丁二钠

药物别名:二巯基丁二酸钠、二巯琥钠、二巯基琥珀酸钠、琥巯酸、DMS

一级分类: 神经系统药物
二级分类: 抗豆状核变性药
药物别名: 二巯基丁二酸钠、二巯琥钠、二巯基琥珀酸钠、琥巯酸、DMS
药物剂型:
注射剂(粉):0.5g,1g。
药理作用: 某些金属进入体内后能与细胞酶系统的巯基相结合,抑制酶的活性,本药是我国首创的广谱金属解毒剂,为二巯基类化合物,与金属的亲和力较大。它不仅可以与游离的金属结合,而且还能夺取与机体组织、蛋白质和酶的巯基已经结合的金属,形成不易离解的无毒性络合物由尿排出,从而排除体内的金属,保护和恢复该酶的活性,达到治疗金属中毒的效果。本药对酒石酸锑钾的解毒作用较二巯基丙醇强10倍,驱汞的效果不如二巯丙磺钠,驱铅效果不如依地酸钙钠。但是,由于二巯基类药物与金属形成的络合物仍有一定程度的离解,以至游离的金属仍能产生中毒现象,因此本药在金属中毒时,需反复足量给予。
药动学: 静脉给药血中半衰期仅4min。尿中排泄的药物及金属络合物总量在初始30min为40%,4h约80%。应用本药治疗的铅中毒患者最初8h尿中铅量占24h尿铅总量的91.2%。本药重复注射无蓄积作用,主要经肾排泄。
适应证: 用于锑、铅、汞、砷中毒及预防镉、钴、镍中毒;对肝豆状核变性病有驱铜及减轻症状的效果。
禁忌证: 严重肝功能损害者禁用。
注意事项: 用药期间,应每1~2周检查肝功能。
不良反应: 可有口臭、头痛、恶心、乏力、四肢酸痛等反应,注射速度越快反应越重,但可于数小时内自行消失。
用法用量: 1.肌内注射:每次0.5g,每天2次,为防止疼痛可加2%普鲁卡因2ml(须做普鲁卡因皮试)。2.缓慢静脉注射(不宜静脉滴注):(1)急性中毒:首次2g,以注射用水10~20ml稀释后注射,以后每次1g,每小时1次,共4~5次。(2)亚急性中毒:每次1g,每天2~3次,共3~5天。(3)慢性中毒:每次1g,每天1次,1个疗程5~7天,可间断用2~3个疗程。肝豆状核变性,参照慢性中毒用法。
药物相应作用: 用药期间可使尿中锌、铜排泄增高,但不必补充。
专家点评: 其作用与二巯丙醇相似,但其促排作用优于二巯丙醇。不良反应多,故临床很少应用。
Copyrights 2005-2017 导医网 版权所有